為貫徹我校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工作要求,持續深化應用型人才模式改革,進一步提升我院教師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2023年1月6日,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學院通過騰訊會議召開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討會。
會議由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學院副院長張曙光副教授主持,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學院院長姬琇荔教授,黨總支副書記華國正、院長助理孫燚副教授及全院所有教師參與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通過組織各教研室老中青教師代表針對自身所授課程教學與改革經驗進行發言、其余參與教師踴躍討論的形式,將我院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的良好的課程建設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分享與討論。何曉菊副教授、董金明主任、李琳老師、程宇老師、謝鳳艷副教授、王朋炎副教授等6名教師依次進行了交流發言。
會上,計算機教研室何曉菊副教授以《新工科背景下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為題,從引導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對于課程重要性的理解角度,分享了在理論+實踐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最初如何進行理論內容引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最終將學生所學知識體現在實踐環節,讓學生通過實踐體會到知識的“獲得感”,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讓整門課程教學質量保持在較高水平。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研室主任董金明老師則以《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DHCP原理與配置》為題,結合《計算機網絡》課程講授過程中DHCP概念這一具體課程案例出發,結合案例內容分享了如何在理論類課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部分,讓學生以自身經驗為起點來理解理論課中的各類專業知識。董老師通過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來類比理論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形象的執行過程,極大的減少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純理論類內容的抵觸情緒,便于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
網絡工程教研室的李琳老師作為青年教師代表,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分享了自身對于教學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和思路,并以《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為例,介紹了自身在硬件類課程教學過程中,將課程內容同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
物聯網工程教研室的程宇老師以《信息安全教學方法改革探索》為題,一方面探討了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前后課程聯系對于授課內容的影響;另一方面分享了在工科類課程中,如何通過適當的課程思政和案例教學,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底層思維進行影響,培養學生的信息安全觀、計算思維能力。
數學與應用數學教研室謝鳳艷副教授以《高等代數教學改革—任務驅動模式改革》分享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將數學的邏輯性同任務驅動的漸進性相結合,由淺入深、由易而難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將較難的數學理論分解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步驟,分層次、分對象進行課程教學。
統計學教研室的王朋炎副教授以《如何進行案例式教學---以數理統計為例》為題,分享了自身對于案例式教學在實踐類課程中的作用的理解。王老師從案例教學的使用場景、使用方式、案例選擇等角度,具體分析了案例式教學的優缺點,并以統計學上經典的“女士品茶”實驗為例,分享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案例的發散與課程教學之間度的問題,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
最后,姬琇荔院長作總結講話,并根據我院實際情況提出了后續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建議與要求。姬院長指出,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方面需要學院以制度的形式,將研討會形成慣例,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教研室、各任課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斷總結、不斷進取,將教學改革功夫落實到日常教研室管理和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院現有各項軟硬件條件,探索專業課程建設新路徑、探索青年教師發展新方向、探索學生團隊組織新形式、探索學生競賽培訓新思路。
本次教學改革研討會,促進了老師們之間分享自身課程建設心得體會和優秀教學方法,對我院后續課程改革、教學教法創新提供了參考,為我院教師隊伍建設打開了思路。在今后的教學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我院將繼續落實學校以評促建、評建結合的改革方針,加快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與修訂,強化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課程建設,扎實推進學校及我院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與教學水平,以優異成績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文/盛韶華 圖/計算機科學與數學學院)
上一篇: 財會學院召開黨政聯席擴大會議 | 下一篇: 文學與傳媒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三)》課程獲批河南省2022年本科高校課程思政樣板課程 |